FELIXISM CREATION
一人前、釀酒,隱遇山裡的酒神
FELIXISM CREATION x 非藝無事所 x 小息跨媒介創作室
2023年6-7月,及12月 一對一相遇,釀造,約定半年後上山共酌
一場與藝術家一對一傾談、釀酒,約定再遇,往山裡體驗本地農業與酒神的故事。狹小的房間,將可能遇上探查心靈的鼓樂者、追求身體鍛鍊的戲劇導師、細膩觀察人體結構的服裝設計、採集自然聲音的音樂人,或專業做夢的劇場導演,來分享他們的藝術經驗及生活,也期待你帶來一個故事交換,並一起釀酒。面對逐漸失去笑容及變得冷漠的時代,「一人前、釀酒」正探索如何才能建立最親密的藝術交流。半年之後,相約於「隱遇山裡的酒神」重聚,在登山的車上述說香港被遺忘的農業故事,並來到山嶺,參與劇場最原始的形狀,酒神派對︰自然、鼓樂、營火、嚐酒,觀賞。劇場從親密交流走到慶典還需要準備什麼嗎?你作為劇場的一員,只要帶來自己的故事還有一起釀造的酒,享受純粹。
「一人前、釀酒」
在小房間內構成一創作人與一觀眾的分享時間,讓人與人在一個舒適的空間相遇,享受二人的「Me time」。藝術家將分享創作,同時希望參與者也帶來一段生活小故事。最後,一起釀酒,等待冬季慶典再開。
參與藝術家包括︰
簡僖進 - 收集山嶺聲音的寂靜追尋者
李子建 - 禪鼓&磬缽導師,舞台演員
梁菲倚 - 將故事化為行動的表演導師
陳冠而 - 探索夢與劇場形式的創作人
鄭文榮 - 織紡胴体尚裳的布藝行者
「隱遇山裡的酒神」
《(往山裡去)隱遇山人》
經過半年的蘊釀,參加者將乘上已安排好的小巴,戴上聲音裝置,在約一小時的車程裡,聆聽一個關於香港開埠初期,自然學家及當下農夫,兩個不同年代但同樣與香港土地有深刻連結的人物故事,勾勒香港新界的農業變遷。同時也從車上見證從市區逐漸步進香港已絕無僅有的農耕地。
來到南涌,觀眾遊走田野,體驗裝置之間,觀賞與自然共鳴的鼓樂演出,並了解香港耕種的變遷及現存生態。
「 酒神派對」
參考自古希臘關於對酒神戴歐尼修斯的膜拜,繼而從慶節、祭祀衍生為劇場構成的古老傳統與藝術精神,一個對團聚、精神信仰、美學追求的共享儀式。我們將在大自然中,創作人及參加者共同建立一個為自身,為自然,為藝術而生的慶典,像一個原住民的豐年祭,打開半年前的酒瓶,表達對相遇的美好。
主辦︰FELIXISM CREATION
合辦單位︰非藝無事所、小息跨媒介創作室、Central Perk Studio
策劃及演出︰陳冠而、梁菲倚
鼓祭工作坊導師、擊鼓指導及演出︰李子建
服裝指導及演出︰鄭文榮
聲音設計及演出︰簡僖進
釀酒師、酒神、演出︰房俊文
演員︰何明恩、宋本浩、譚玉婷
策劃及監製︰陳偉基
製作統籌︰韓詠衍
製作經理︰楊承熹
執行舞台監督︰盧文康、霍曉彤、何焯旗
戲劇構作︰Central Perk Studio
宣傳設計︰Felixism Creation
特別感謝參與鼓祭工作坊及展演的各位行鼓使徒︰
黃綉華、邱焱森、張嘉瑩、胡詠睎、徐嘉蒓、杜艷姗、李朗晴、廖振宇、伍偉樂、李瑗淇、賈亦勤、何明恩、房俊文
《KI-in Ensemble 氣在一 》 禪鼓
以正入氣 以氣入鼓 以鼓入靜 攝靜歸一
「KI」在日語中是無所不在的生命能量,瑜珈稱為Prana,中國名為「氣」,是所有生命的原動力,也是所有聲音振動的源頭。Ki無形無相,但可透過表演者的肢體、話語、意念和演奏的樂器去連結,並分享這純粹的振動。《KI-in Ensemble 氣在一 》創立於2023年,在探索與研究道藝合一的可能性。
氣在一 禪鼓團員: 李子建Kiin、徐燕婷 Carol、鄭文榮 Man Wing、單佩君Phoebe
鳴謝︰
蘆葦花開生態教育基金、Serenity Art Studio、流白之間BLANK SPACE STUDIO、綽舞場、再構造劇場、BEYOND Bollywood
香港藝術發展局 資助
請Share 及 Tag IG: felixismcreation
陳偉基 - 寫在時勢與山嶺之間
認識菲倚多年,曾合作完成好幾個環境劇場的演出後,我們似乎都有一種好奇,那是身在劇場之內,原本應該是最能讓人與人直接交往的表演藝術,卻因為不同框架及限制而產生距離。是的,距離很重要,它正好促成不同表演美妙的基本元素。然而,去年菲倚提問,有沒有一種方式,可讓表演者與觀眾的距離盡可能縮減呢?而我則會關心,要怎樣的形式,才能讓觀眾了解更真實的創作者,或有真正的交流呢?於是,六月時一位觀眾對一位創作者面見的《一人前》基本概念便誔生。此時陳冠而加入討論,整個計劃更有了完整的設計了。在一對一的交往後,過了半年是冠而創作的《我們的山》,小巴再引領觀眾來到山嶺,感受,鼓樂,酒神派對。每一個階段,轉變,凝結,我們仨都聚焦在表演形式的原初形狀,那不是追求表演者身體純粹性那種修練的方向,而是,集中省察演者與觀者的往來互動,身份,探索,情緒上的帶動,最後是如同古希臘劇場的某種功能一樣,為的是讓人有機會相聚,一起慶祝,還有就是當經歷了多少苦難後,及面對未來新一年可預期的動蕩時世時,慶幸這一刻,我們仍可以因表演而哭笑,感動。
世界正發生兩場大戰,看似遙不可及,但我有當地朋友身處其中,每周仍在請他們報個平安。還有,在籌辦這個節目的這一年多內,除了繼續有親友移民,並遇及兩位朋友離世,令我覺得留在香港所面對的一切艱難,特別是在策劃藝術時遇上越發激烈的變異及障礙,也不是真的很苦。如果行有餘力,我還想多為藝術家及觀眾創造更多值得分享的可能性。不過製作環境劇場很不容易,特別是一個橫跨半年的節目,感恩有一班各具風格及能力的創作人,菲倚,冠而,子建,文榮, Ak,Dodo, 三位演者,一眾鼓祭學員,其他協助的鼓手,還有人美心善勞苦功高的Hin, 要上山下山奔波勞碌的Hei及後台同伴,大家一起努力,才能促成這樣一個很特別的活動。最後要感激蘆葦花開生態教育基金,讓我們知道香港仍有一班有心人,默默地為土地、生活、文化付出,分享自然生態與寧靜,和勞動的美好。
倘若,在演出完結的時候,日落,喝酒,停駐南涌,靜下來,遠眺山嶺,也看看身邊彼此,或許可以忘卻焦慮一時,更感到香港還有值得去喜歡及保護的人、地,文化,事物,以及除卻祈願明年美好外,想及如耕作一樣,相信即便在當刻的行動可能是徒勞,但不代表在未來沒有意義,那就好了。
梁菲倚 - 寫在演出前
這幾天很寒冷,我一邊聽著「世尊給須菩提的開示」[1],一邊準備給樹枝塗上些油、然後綁上顏色麻繩。這些樹枝曾經在我創作的作品《靜》[2]中,以大地的曼陀羅的形式出現在影片中。在這個過程,有時候我也會播放瓊英.卓瑪[3] 的《大悲咒》伴隨我,用我的手我的心,完成這個對我而言平凡、簡單和實在的當下。知道這些當時由我和女兒在樹下相遇的樹枝,現在能夠發揮它們after and after life的作用,成為大家的許願容器,讓我感到安慰!
我經常思考著表演藝術還可以怎樣成為真正有用?我可以如何將我的生活和藝術更緊密的融合在一起?讓它不再只是一種概念?或者只是一種彌補生活的不足?又或許讓我的生活成為真正的藝術呢?我心裡深處那野孩子,一直呼喚著我回到大自然的懷抱,回到那滿目青山,減少光纖和電磁波的使用。它也一直呼喚著我與他人進行真實的交流,不要成為只為了快速生產而看不見聽不到而無法感受、不判斷不思考而無法靈活的一部機器。
Elegant Simplicity[4],這個名詞很棒!它是Satish Kumar的一本書。我非常贊同他在書裡的提倡。讀著他的文字讓我充滿了對簡樸生活的向往。他提到:「生命本身是一趟朝聖。」「思想上的簡樸,會減少人對物欲的渴求。」「簡樸正是一份豐盛的禮物。」他主張從追求數量轉向追求質量,從追求產品轉向關注人與人的關係、人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他形容這是由「自我」(Ego)到「生態」(Eco)轉向。我們都知道在原住民的文化中,藝術不是奢侈品和嗜好。而是生活和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在古時候,戲劇與儀式也是不可分割的。藝術不應只是一門專業分工。由於,當代社會讓我們割烈了,我們唯有透過跨學科實踐的名目(inter- disciplinary practice),再次相遇、再次學習。
南涌活耕是我回港後相遇的一個美好地方。陳冠而邀請我參予她的一個作品《我們的山》,我們來到了南涌。這裡有很多實踐著elegant simplicity的人。我們在這裡創作。當時與擊鼓學員和這片土地的互動,在我心中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憶。可惜由於疫情的關係,那個作品無法正式面對觀眾。很多時候,一個作品只有一次生命,只一次首演的機會,這實在是令人遺撼,也不夠健康。經過兩年的沉澱,由於酒神[5]召喚我,於是我找陳冠而和陳偉基一談,感謝兩位愿意陪我瘋狂一次,今年我們讓作品有了不同的發展。猶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生命力一樣。我們讓它有了新的可能性。李子建、簡禧進、鄭文榮、房俊文加入了觀點,孕育了這個從2023年六月持續到今日的行動/活動/作品:《一人前釀酒》《隱遇山裡的酒神》。
[1] 金剛經
[2] 瓊英·卓瑪Ani Choying Drolma。藏式佛教修行人,也是一位梵詠歌者。
[3] 大埔藝術中心青年藝術節綱上作品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m3MArfxmoM
[4] Satish Kumar著《簡樸的美學》英文譯名。Satish Kumar是印度社會運動家、和平朝聖者、學者、教育家及精神導師。參與創辦舒馬克學院(Schumacher College),以探究可持續社會及環境發展為核心。
[5] 戴歐尼修斯是古希臘色雷斯人信奉的葡萄酒之神,不僅握有葡萄酒醉人的力量,還以布施歡樂與慈愛在當時成為極有感召力的神,他推動了古代社會的文明並確立了法則,維護着世界的和平。此外,他還護佑着希臘的農業與戲劇文化。他是葡萄藤、酒、植物、生育之神,也是節日儀式狂歡、宗教狂熱之神。
陳冠而 - 往山裡去2023
《往山裡去》、《隱遇山人》始於2020年,《我們的海》後的《我們的山》計劃。
《我們的海》之後,以在地環境、城市空間為主軸的地境劇場創作與演出經驗,給我很深的撼動— 與劇場內創造的真實幻象不同,地境劇場是與真實的城市空間共譜創作,我的注意力放在如何建構想像的場域,安置於「真實地境」之中或之上,因著注意力、想像、戲劇元素的轉換,引導觀者體驗或觀看另一重「真實」。
看海之後,我們凝視土地。因緣認識了南涌,是片精靈藏身之地。
一趟小巴旅程,我想像我們常經驗的在繁囂交通工具中戴上耳機,聽著電台或音樂,略為關掉刻下周遭、墜入回憶或心事飛馳的內在世界,雙眼同時,若有若無地讓窗外風景進入眼簾。誰坐上這輛小巴?墜入了甚麼記憶的碎片?開往哪裡去?
往山裡去。小巴徐徐駛進山野,記憶跳接轉換,時空交錯。在資料搜集的過程中,香樂思先生出現了。在移動與停留之間、各種與土地相連相繫的保衛、熱愛、守護之間,誰與這片山野深切聯繫著?這片土地歷經了甚麼溫柔或強橫的改造、保留了怎樣的痕跡和記憶?
資料、議題、討論盡皆重要,但親身到訪,腳踏土地,皮膚感受著南涌柔和的風,耳聽著鳥語蟲鳴,用自己的身與心與靈魂去感受,是依舊無可取替的一回事。
有時候,做地境劇場的初衷,可能只簡單如,因著這個創作,會把從未踏足此地的朋友,帶到此地。有位朋友說過,藝術有時於他是一個借口,借詞約一頓悠長的晚餐、借詞和誰一起靜默無聲地專注觀看、借詞跟你好好對望。藝術和生活可以劃一道分開的界線嗎?藝術需要高於生活嗎?也許我於這個人生階段,我希望抓回的,是鑲嵌於生活細節裡頭的藝術,是一種回應生活的美學,在其中凝視生命本身。
時間跳接,2023年冬。已經無冬?2020年秋,疫情暫擱了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山》無法向大眾公演。3年過去,我們已經急邃地進入了新的世界。有很多事情、生活的方式,都永遠改變了。
一如《我們的海》於2022年重訪油麻地,改變之大讓我們微微震撼。《往山裡去》也許因在城市邊陲,環境本身的改變不若油麻地之令人驚懼,因此卻反照出,人心之變。同一道風景、同一堆記憶碎片,因著聽著內心風景的轉變,喚起截然不同的感悟。
過去、當下與未來,再一次以不同的方式交疉、纏繞— 《往山裡去》也許再一次帶我們重返某些過去,菲倚、AK、子建、Man Wing,則牽繫著當下與未來。
土地、我們,萬物、生靈,時間、記憶,連結、轉化。我覺得我們有太多的欲望與不知道。或許很希望,就在這次的相遇裡,再拉慢一點。再沉澱一點。有團隊成員問:時隔三年,我們要不要renew作品?我直覺的想,我真的想盡量靠近三年前的模樣,讓時間自己去回應。心湖如鏡,南涌像一個收納記憶的湖,也如鏡。願一年之末,在原始的火與酒神的陪伴下,你我能安靜熱烈地,照見自己。
感謝菲倚的邀請與策劃;感謝創作團隊無分彼此的衷誠投入,尤其Bee、明恩、本浩與AK和我一同創造、相互支持著;感謝來相遇的你,感謝南涌,感謝所有。
簡僖進的話
一人前,一個人的份量。
向來我享受山都是用一個人的份量。
應該說,記錄山野聲音這事很難不是一個人的份量。
因為聽覺向來都是以自己的感觀存在著。
所以分享時,一對一或許最有效。
我這裏說的是聽覺,不是聲音。
就是熱愛山嶺熱愛聆聽就開始走起這條路吧,現在的我都不知道是那個先那個後。
在山的聲音裏,我是一個人。
我也想你是一個人,這樣便足夠了。
李子建的話
人是與生俱來的管道,聲音是承載信息的光,鼓手是連接天地的行鼓使徒。
光的管道Tube of Light(火祭Mantra)
摯愛的燦爛的「我是臨在」
Beloved I AM Presence bright
圍繞我將我封印在祢光的管道中
Round me seal your tube of light
祈請來自揚升上師的火焰
From ascended master flame
此刻以神之名召喚
Called forth now in God’s own name
護佑我聖殿免於所有朝向我的不和諧
Let it keep my temple free
From all discord sent to me
「我是」召喚紫色火焰現前
I AM calling forth violet fire
燃燒並轉化所有的欲求
Keeping on in freedom’s name
奉自由之名持續下去
To blaze and transmute all desire
直到「我是」與紫色火焰合而為一
Till I AM one with the violet flame
以下這首歌,我在過去寫給現在的自己,或許還有未來的自己,又或許從來就只有當下。
Sacred Word
When you close your eyes. You can see the flame of heart.
That’s Power, that’s Wisdom, that’s Love.
When you close your ears. You can hear the voice inside.
These words are sacred from the Source:
「You are light, you are love, you are blessed forever.
It’s the time to back, it’s the time to step.
We are light, we are love, we are One forever.
It’s the time to wake, There’s no time to wait….. 」
When I close my eyes. I can see the flame of heart.
That’s Power, that’s Wisdom, that’s Love.
When I close my ears. I can hear the voice inside.
These words are sacred from the Source:
「You are light, you are love, you are blessed forever.
It’s the time to back, it’s the time to step.
We are light, we are love, we are One forever.
It’s the time to wake, There’s no time to wait….. 」
Now I know I Am love, I Am blessed forever.
Ehyeh Asher Ehyeh.
Ehyeh Asher Ehyeh.
Ehyeh Asher Ehyeh.
明恩想跟觀眾分享的話:
『事隔三年再到南涌,風景美麗如昔,在發展越發單一的都市,這片郊野的生命力依然存在,實在難得。
劇場可以是奇幻奇觀微觀宏觀、能量共振、峰迴路轉、靜謐細緻、敘事、詩意、身體、聲音共鳴、個體、群體⋯
劇場空間可以是提供千百種燈效音效的黑盒子,也可以是一片土地、一條毛蟲、一塊小石頭,也許只要有足夠敏銳的觸覺、勇於想像嘗試的勇氣,其實任何地方,都可以成為生成劇場土壤。正如跳舞不一定需要靚地膠木地板、歌唱不一定要用咪,即便是岩巉野地炎熱寒冷,一舉手一放歌一想像一行動,哪裡都可以生成表演。
三年間,Fee的第二胎於冬至出生,排練節數不算多,這次《我們的山》創作團隊的合作反而更緊密了。謝謝Fee的信任、Bee的守候、Ak的協助、浩浩的(?)(?)、菲倚的提子(笑)。而另一邊廂,我參與了鼓祭工作坊,可真是一份珍貴重要的表演學習,我享受極了。謝謝整個策劃、後台、創作團隊,每一個的付出和努力。
2023未,寄語以後,請繼續勇敢想像,愛惜山河。有緣再聚!
明恩
創作成員介紹
陳冠而 策劃及演出
小息跨媒介創作室藝術總監,劇場導演、策劃、編劇、文字及錄像創作、演員。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
藝術策劃:社區文化發展中心與小息跨媒介創作室合辦之「七天七夜–一缺城市誦曲」跨媒介展演計劃。
主要編導作品包括: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文化節目組「多媒體新動力系列」《靜默邊境》(2015,導演、文本;徐奕婕獲提名香港小劇場獎優秀女演員)、《靜默。邊境族》(2014,導演、文本;獲提名香港小劇場獎最佳整體演出)、「亞洲劇力無邊界2012」之《邊境國》(2012,意念、創作演員)、《女身饗宴》跨媒介計劃(2010,計劃總監、導演、文本 )、「動藝」主辦環境舞蹈系列之《從機器走出來的神》(2009,聯合導演、文本)、「7A班戲劇組」主辦「當代戲劇大師的身影」藝術節之《448個黑色姿勢》(2009,副導演、視覺設計、文本整理)及「前進進戲劇工作坊」主辦「超連結牛棚實驗劇場節」《旋轉,三途川》(2008,導演、文本;獲評審團大獎)。
編劇作品:香港藝術節《論語》(助理編劇)、影話戲《不眠女子與夜之邀請》。
監製作品:紙灰製作「台北藝穗節」《We’ll Meet Again》、方褀端 X 成博民《碎夢人生同樂會》。
過往演出:「澳門聲樂協會」《聲樂專場2017》、「影話戲」《我的50呎豪華生活》(香港首演及愛丁堡藝穗節巡演)、《摩登時代》、《盛宴》(香港首演及澳洲Adelaide Fringe Festival巡演)及《失戀之後》、香港藝術館《往迴之旅》、東邊舞蹈團《炫創者》、「油街實現」《明燈照亮終結》及《像是動物園》、「前進進戲劇工作坊」《耳搖搖》、《A貨革命》、《遠方》及《七個猶太小孩》、「進劇場」《安蒂崗妮》及《樓城》、白日劇場《學習時代》、「眾聲喧嘩」《夢幻劇》、「許翶鱗」《誰釣的湖.垂釣的魚》、「方褀端X成博民」《眾聲喧嘩( )》、「不加瑣舞踊館」《英雄@過期》、海潮《極樂花園》、「劇場裏的臥虎與藏龍」《香港官立青春紀念中學》等。
錄像/電影演出:許雅舒舞蹈錄像《哀溺文》、電影《風景》(聲演阿宜)、Art Basel-鄭得恩《I Hope You Don’t Mind》、油街實驗自主映室《你在哪兒?》演出。
梁菲倚 策劃及演出
1997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獲戲劇藝術學士(一級榮譽)學位,主修表演。1997-2000任香港市政局香港話劇團全職演員,並多次獲香港戲劇協頒發及提名最佳女主角和女配角獎。
曾為台灣優表演藝術劇團全職表演者,每天在山上接受太極、武術、靜坐、擊鼓以及葛托夫斯基式的訓練。參演作品包括《聽海之心》、《金剛心》等。此外更隨團完成多個創舉性項目,包括西藏雪山朝聖雲腳、巴黎雲腳、內觀禪修營以及赴意大利葛托夫斯基與李察湯馬士的表演研究中心作交流。另外,5年內菲倚亦隨團巡迴世界各地重要藝術節,包括:紐約下一波藝術節暨美國名地、法國里昂舞蹈節、德國柏林藝術節、挪威貝爾國際藝術節、西班牙聖地牙哥藝術暨歐洲各國巡演等等。
2005年成立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出任聯合藝術總監,策劃、制作和主演多齣古蹟環境劇場,兼身體和心靈為主題的作品,包括《夢外之境》、《十牛圖》、《2012夜之祭典》等。
2016佛光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畢業,跟隨林谷芳老師的道藝一體的方向,持續實踐藝術與生命的關係。
2015成為媽媽,為生命多添一個學習的角色。目前任教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表演系。
李子建 鼓祭工作坊導師、擊鼓指導及演出
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化工系及香港演藝學院戲劇系。2000年加入臺灣優人神鼓成為全職團員,接觸中國武術與擊鼓訓練。2005年加入臺灣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劇團為核心團員及駐團擊鼓總監,2015年開始於法鼓山文理學院任教鼓禪課程。
2004年開始撃鼓教學工作,除了致力推動戲劇和擊鼓藝術教育外,並將聲音療癒的概念融入表演和教學中。2007年開始研習喜瑪拉雅頌缽,並遠赴印度及尼泊爾學習不同的頌缽技巧。擁有台灣國(武)術國家(A)級教練(太極拳)、陰瑜伽教師、昆達里尼瑜珈教師、臼井靈氣三階、擴大療癒法三階、藍道瑪鍵盤之音療頻譜的臨床治療與應用課程證書、ACP園藝治療師和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植物精油療法證書等認證資格。
2023年創立KI-in Ensemble氣在一,在探索道藝合一這條道路上踏上另一階段。
現為自由身舞台演員、撃鼓導師及磬缽導師。
鄭文榮 服裝指導及演出
織紡胴体尚裳的布藝行者。
主修純藝術織物及布料印花技術。曾先後畢業於巴黎L’Ecole Superieure des Arts Appliques Duperre,法國 Universite de la Sorbonne及英國The Somerset College of Arts and Technology。回港後,成立自己的設計工作室。
長年熱衷於探索時裝與劇場,當劇場服裝被視為一閃即逝的產物,因此經常審視箇中的互動關係,以豐潤、推進或抵拒的態度放置於舞台上的創作,回饋這段綿綿的關係。
2016年與一群關心深水埗棚仔去向的藝文工作者組成「棚友仔|,並自發組織各種藝術介入計劃,予表達對布販的支持和關注,包括《棚仔花生騷之似水流年》及《棚仔年宵市集》等。
簡僖進 聲音設計及演出
簡僖進為本地聲音藝術家及環境錄音師。2017年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舞台及製作藝術學士(榮譽)學位,主修音響系統設計。2018年開展大自然聲音計劃《AK IN KK - Nature Field Recording HK》(https://akinkk.com)以聲音地圖和聲音存庫,記錄香港大自然的聲音景觀,以自然聲音及聆聽經驗為創作主軸,把山嶺流水分享到城市的耳朵,喚醒公眾對聲音的關注,用另一個角度認識自己所居住的地方,保存香港不同物種的聲音。
近年亦活躍於劇場、藝術項目及生態相關之合作活動,亦為Quiet Parks International的香港代表,致力推動寂靜保育。
房俊文 釀酒師、酒神、演出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主修表演。但目標係做一個Theatre-maker,a.k.a萬場萬事屋。
今次做釀酒顧問,劇場萬事屋又多一個櫃桶。
何明恩 演員
何明恩生於香港,是一位舞蹈藝術工作者,於香港演藝學院主修當代舞及編舞,涉獵跨媒介創作、舞蹈、劇場表演;她熱衷於通過藝術教育進入社區工作,目前為是賽馬會「觸動」舞蹈計劃、「自主.流」藝術家導師導師及「見㠀年青教學藝術家培訓計劃」核心成員。
近期發表表演創作包括: 《未來表演實驗室#2 :「日常」與「(不)在場」》小息跨媒介創作室、《「嗨!拜拜。」》獨舞、(新約舞流-土壤承傳系列2022)、《究極人間舞者》(《一個陰謀論者的房間》俞若玫策劃)等等。
Instagram: oh.m.y
宋本浩 演員
受訓於香港演藝學院及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
近年參演的劇目:《X》(圍讀)、《放逐》(前進進戲劇工作坊)、《戰爭、玩具手榴彈與我》(圍讀)(流白之間)、《只不過是世界末日》(衆聲喧嘩)、《捽!捽!捽!神燈大冒險》(一路青空)、《漂泊居留所》(陳冠而、Dialogues of Oceanus Collaborative Workshop)、《我們的海-跨媒介聲音導覽旅程《現在篇》(油麻地2020新版)》(小息跨媒介創作室)、《法式音樂會(編劇工場9)》(圍讀)(香港藝術中心與香港演藝學院)、《迷鳥》(香港戲劇創作室)。
譚玉婷 演員
演員、自由劇場工作者,於香港演藝學院主修表演。2018-19年遠赴德法兩地實習及進修,在不同表演藝術範疇上深造,包括:戲劇表演與編作、形體創作、木偶製作及操控技巧、小丑表演等等。回港後創立藝術團體Dialogues of Oceanus Collaborative Workshop,致力以藝術創作帶動人群對話、激發各種交流。譚氏亦有開辦課程,與各年齡階段人士分享表演藝術知識,共同創作、擴闊視野。
陳偉基 策劃及監製
英國倫敦金匠學院創意及文化企業(劇場及表演專業)碩士,並獲得香港藝術發展局海外行政獎學金(2017)資助。陳氐現為藝術策劃人及監製,並以筆名肥力(Felix Chan) 從事藝評及插畫工作, 同時成立跨界藝術事業 FELIXISM CREATION公司,於中港台及倫敦均有工作。2016年獲得藝術發展局「藝術發展獎新秀獎(藝術評論)」,現為「香港小劇場獎」評審委員,並曾獲荷蘭、澳洲、北京、台灣、廣州及香港等藝術節及政府藝文單位邀請為駐節藝評人,及為機構撰寫專題研究文章。2020年獲荷蘭藝術節邀請為全球六位藝評人之一,並共同撰寫有關藝術節、藝評及當代疫情的文章。
藝術行政方面,陳氏為香港資深獨立製作人,曾為多個香港及台灣藝團及電影策劃、監製節目,包括台灣國際藝術節、香港新視野藝術節、國際綜藝台家歡、藝穗會、進劇場、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香港戲劇創作室等。2014年參與香港藝術行政人員協會之交流計劃,於台灣雲門舞集完成三個月行政實習。2020因疫情關係,吸收英國及台灣工作及學習經驗,更銳意於本地拓展新興的網上及科技演出市場,以網上形式關注香港與國際的藝術連線關係,及不局限於傳統藝術視野及範圍,嘗試開拓藝術圈與其他科技業務的連繫。其中創作及策劃了多個大型及小型的新媒體藝術項目,成為本地少數最先利用網路及媒體技術策展藝術節目的策劃人之一。